-
产品中心
产品体验
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FMEA在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导读】
-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评估心内科静脉用药安全风险的这一薄弱环节,探究静脉用药安全潜在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方法成立FMEA小组,绘制流程图,找出静脉用药
【摘要】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评估心内科静脉用药安全风险的这一薄弱环节,探究静脉用药安全潜在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方法成立FMEA小组,绘制流程图,找出静脉用药安全不良事件的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计算风险指数,对风险预警进行分级,优化流程,改进措施。结果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可以用于心内科静脉用药安全风险的识别,在识别结果基础上制定改进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静脉用药安全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为一种前瞻性的可靠的分析方法,可通过分析系统中的每一环节所有可能错误造成的影响,做到在错误发生前进行风险识别,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在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方面具重要临床意义。静脉用药是临床中对住院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的用药途径之一,提高用药安全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静脉用药包括取药、摆药、配药、输液、加药、拔针这几个重点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心内科护理人员成立FMEA小组,将FMEA运用于静脉用药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9月上旬,心内科平均每日住院病人总数108人,静脉用药人数占病人总数98%,每位患者平均输液组数5组,平均输液时间4.8小时;护士总数28人,上午管床护士9人,中午早班守班护士4人。
1.2方法
1.2.1成立静脉用药安全FMEA小组共6人,组长为科护士长,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人。
1.2.2小组成员运用FMEA的分析步骤,画出静脉用药流程图,列出静脉用药流程的6个步骤:1取药,每天早上病人静脉药品需由药疗护士在电脑上操作后方可从内药房领取,约09:00取药回病房。2摆药,病房护士从一大堆药品中按输液卡上的医嘱,选取自己分管病人的药品,未进行双人核对。3配药,在病人及家属的催促声中,急忙完成配药。4输液,约09:30开始进行静脉输液。5加药,12:00之前只能完成第2或第3组药品加药,12:00后80%病人加药未完成,交给早班守班护士。6拔针,病人中午输液完毕,早班护士完成拔针。
1.2.3利用头脑风暴法识别潜在风险失效模式会造成静脉用药错误的潜在因素有1每天早上病人静脉药品需由药疗护士09:00从内药房取回,导致病人及家属催促输液,护士急躁、易发生错误。2护士在病人催促下急着选取所需药品,各种药品多种规格、外观相似,摆药未经两人核对,易发生摆药错误。312:00约80%病人加药交给早班护士,早班守班护士人员少,加药量大,易发生加药错误。
1.2.4计算每个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指数(RPN):严重度(S)、发生概率(O)、检出率(D)三个数值相乘即是RPN,RPN越高表示需要优先进行解决。临床护理用药环境分析的三个失效模式RPN都大于120,需立刻制定改进措施。
1.2.5制定改进措施
1)每日下午摆药护士摆第二天静脉用药时,记录各病床所缺药品,记录在本子上。
2)每日下午药疗护士统计所缺药品,统一从药房借回。
3)每日下午药疗护士将所借药品借回后交给摆药护士按医嘱执行单摆好。
4)第二日安排两个护士07:00认真二人查对药品后,开始配药。
5)08:30药品配置完毕,开始输液。
6)12:00时80%病人加药完成,减轻早班压力。
7)早班中午时间充足,顺利完成加药及拔针工作。
2结果
干预前和干预后给药护理失效模式比较,依据公式,降低百分率=(干预前RPN-干预后RPN)/干预前RPN,计算得出,干预后总风险值相对于干预前风险值降低了55.58%。未发生一起静脉用药错误,并且提高病员满意度。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改革和医疗政策改革的不断完善发展,人口老龄化,医院就医的患者不断的增加,用药是治疗患者疾病普遍的治疗手段。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才能最大可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性。使用FMEA程序对用药期间各流程中的诸多环节进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见性的规避一些风险因素,做到准确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此程序比品管圈用时短,显效快,人力资源耗费少,取得效果显著,可运用于护理管理各个方面,因此这种风险评估和预警干预机制是可得到积极推广发展。